123460282
【國立清華大學】校門。


就這樣,實現了想把清大徹底走一遍的思想,思想總是先行在實踐的前方,也因此隔了三個多月,才到了實踐的日子。

1949年,國府展開了中國史上最為壯烈的撤退,由文物,政府機關,校園組織,以及學者志士,大舉將五千年來中國的精華帶往剛自日本脫離,還尚未與中國環境熟識的小島-台灣。

屆時已握有清華校務18年的梅貽琦校長,轉赴美國,確保了自八國聯軍以降,用來建設留美預科清華學校的庚子賠款,利用這批餘款開始在台灣新竹的赤土崎,復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是以成為清華在台復校之始。

清華之源,乃自於庚款,因而有庚款而有清華,是故在我的記憶深處,新竹清華大學便是實質的正統,繼承庚款而後由北平古都,轉至田橫島上的日治聚落,逐漸發展茁壯的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如今,卻也是台灣社會與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經是思想與學運掛帥的學風,也漸漸與台灣的民主自由融合,展現出清華與民主交會的特殊風采,這是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

  對我而言,來到新竹,最令人感到愉快的部分,莫過於可以就近清華大學,享受它獨有的思想氛圍吧!這是近代知識分子沾染最多的一個環境。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以及陳寅恪,胡適,梅貽琦,羅家倫,朱自清。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學人,都必然和清華有過一段值得回憶的往事。雖然這些都不發生在新竹清大的校園裡頭,但校園的風景中,仍不斷的保有這樣的色彩和特質。這是某天艷陽高照的日子,想著想著便到清大走走,徹底的,有深度的,想把清大校園裡蘊含的一切事物,都做個短暫的寫影,也做為人生中某段旅程的小小紀念。


清華大學的校門,不是挺壯觀,也不是挺有風味,然而想擠進這清華的窄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工業工程與動機館的對面,便是一大片自然的草坪,如此看上去,便要人心中曠然,在這樣的校園裡生活與工作著,也必然是人生一大幽雅的美事吧!

IMG_2931
【國立清華大學】前草皮。

IMG_2932  
【國立清華大學】前草皮。

IMG_2933  
【國立清華大學】艷陽。紅綠交錯。

圖書館的後方,有一個北平清華二校門的簡短模型,真正的二校門,毀於文化大革命,爾後在原址上憑著前人印象復建,而圖書館邊這二校門模型,看起來不甚美觀,也不太有精神意義,要的話直接重建一個完全相同的校門,為何要立下模型以為血脈的象徵,這點仍教人匪夷所思。

IMG_2935 
【國立清華大學】二校門模型。象徵源自北平的血脈。

校園裡,有許多恣意幽然的角落,雖然總感覺水塘,湖泊都不太闊氣,但將自己放入其中,卻也感受到清大校園其實是頗有大氣之風。 電機系前有一塊非常小而美的湖景,樹頭不經意就會竄出松鼠可愛的身影,在這裡待上一天,想來都不覺煩悶。

IMG_2938  
【國立清華大學】湖景。總有都市中短暫綠地的清涼感受。

IMG_2939  
【國立清華大學】松鼠。跑的真快。

台達館前,立有一校友捐贈的石碑,1920年畢業校友捐贈,代表歸居中國土地一隅的國府,在重整國家之後,也漸漸得到知識份子們的認同與回歸。

IMG_2946  
【國立清華大學】1920級校友捐贈碑。

  校園西南方的梅園,是我認為來訪清華者,必然得瞻仰之地,這裡是為清華奉獻31年生命的梅貽琦校長安葬之處。能葬在大學校園裡,以為永遠的學術環境包圍,是如何的榮耀與偉大。
就如同葬於台大校園的傅斯年校長一般,人生能有葬於大學中,也絕對是教育者最高的榮譽吧!梅貽琦先生為第一屆庚款留美學生,是胡適先生的學長 (胡適先生是第二屆),返國後在母校清華學校擔任教職,直至1928年,蔣介石的北伐腳步已進駐北平,由蔣介石的秘書羅家倫先生接掌清華學校,正式進入了清華大學時代。
1930年,羅家倫先生被逐出清華,後來的校長也一一逐出,使清華校務空轉近一年之久,直至1931年,梅貽琦先生接任校長,奠定了清大教授職掌校務的傳統,自此便是北平清華,西南聯大,新竹復校的校長職權,長達31年之久。梅校長最有名的言論,是為主張大學之建設:「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IMG_2947 IMG_2948    
【國立清華大學】梅園。

自此,清華便以招攬大師為業,也立下清華大學崇高的學術基礎。梅先生病逝後,便葬於清大校園內,以為「永遠的清大校長」。到過梅園數次,梅園幾乎不會是學生與旅客希望造訪之地,也因此,總有安靜,肅然,且又極為和諧的感受。當然這樣也好,讓梅校長得以在此好好休息,避掉許多凡世間的紛擾吵雜。回頭想想,對於自己貿然造訪,是否也造成梅校長老人家的不便呢?真希望別讓祂受打擾才好。我總以為這樣的文人所葬之處,是台灣德天獨厚的資產。蔣介石陵寢,胡適先生墓,傅斯年先生墓,這些引領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大人物,卻是中國大陸的人所無法輕易看到的呢。

IMG_2949  
【國立清華大學】梅園。

IMG_2951  
【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墓。

  往更深處去,可見著新竹清大之始,籌建之原子爐與原子所的發展核能科學的所在,原子爐旁有一只看似清涼的荷塘,荷葉遍布,總不免讓人有著朱自清歌詠北平清華大學近春園的荷花池「荷塘月色」那點文人復興的遐想。然而,看了看一旁的告示,註記著「荷塘。本漫濾池為輻射監測區域,唯池中動、植物、水樣、底泥等不得攜離」。原來是一座漫濾池,先有這機能性的池水,而後才出現了荷花,到底而言荷塘月色這般的美意全被粉碎殆盡了啊!

IMG_2955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發展中心。

IMG_2956  
【國立清華大學】反應爐。

IMG_2960  
【國立清華大學】受輻射汙染之荷塘月色。

再往更高處去,必得人文學院之身影,這是所有介紹清華的文獻中,必然會出現的建築。由台灣知名建築師李祖原所設計,與台北101同出一脈,雖說對於李先生在台的建築設計我也不便多評論,但此刻面對樹影與人文學院的合影,誠然是有種靜謐又崇高的象徵力量。

IMG_2958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向成功湖一帶走去,「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樣的題字高掛當空。艷陽之下,這樣自強不息的感受更是深刻旺盛。有多少人還記得,這是梁啟超給予清大最真誠的期許呢?成功湖中的湖心亭,也必然是來訪清大的名景,我走上亭中,也只為一匾額而來,這是「水木清華」的題字,與乾隆在工字廳前提起的字體有異,卻不妨礙我對於這番景色的思考,環湖四周,樹景與高樓交錯,也構成一幅獨特的「水木湛清華」。水木清華,這四個字,勾起了多麼微妙的傳承感,一種源於清朝最後一個盛世,而後轉景自此,這樣特殊的際遇。清乾隆時期,台灣已歸屬大清,而新竹這個猶未發展的小城,有豈知自己即將在數百年後,承載著京師所移交的龐大資產呢?

IMG_2962  
【國立清華大學】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IMG_2964 
【國立清華大學】成功湖。

IMG_2965  
【國立清華大學】水木湛清華。確立了正統水木清華的地位。

  清華大學已過百年,實際是北平45,而新竹55,雖說北平45,然而與國府38年撤退的史實看來,清華在台的接續實有一段空窗期啊!那段曾經以為反攻有望,而不甘復校的漂浮清大,轉而至今,清華已與台灣的土地融合為一,與台灣的政治,經濟,知識份子的命脈,盤根錯節,無法分割。從現在起,也該好好的,重新的,看待清華這樣一所學校吧!它已經確確實實,屬於台灣這塊承襲千年傳統而獨樹一格的自由土地,貢獻在這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裡頭,永遠是密不可分的啊!如此一來,清華也不該再被定位為外來學府,而是承襲著優良精神,與科學與科技融合,屬於這個社會的本土大學。到底而言,它來自北平清華的移轉,來自庚款,也因此,是我所以為正統之清華。

IMG_2968  
【國立清華大學】水木清華。風雲際會。總有種眾星雲集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田玉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