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
依著對近代史的理解,尋訪屬於台灣島上獨有,而近代中國史上曾出現的哲人蹤跡。
絕對是一項重要的工程。
這是近代中國最文明的端點,而在我所居住的土地上。
將千年以來的精華世紀,都做了深層,重要,值得珍藏的巨大影響。
這是我拜訪胡適先生在台灣的居所,以及他所安然之地,最重要的動機。
這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資產,五四運動的先驅,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胡適先生所居留之地。
1945年,抗戰勝利,身為「北大功狗」的校長蔣夢麟先生,因為召進了國民政府的官場,而將北大校長,這個崇高的學術界共主寶座讓出。北大校長,永遠是最偉大的哲人。把北大之風帶向中國的蔡元培先生,帶領北大度過數十個年頭的蔣夢麟先生,於是叱剎於中研院史語所的學術泰斗傅斯年先生,必然得拱出他的恩師,胡適接下這個大位。
可惜好景不常,胡適在就任不久,1948年,共產黨軍隊南下北平,胡適先生毅然搭乘政府派來的專機飛抵南京,堅決與共產黨勢不兩立。然而回到南京後,胡適先生發現多數的學人不願與他共同追隨國民政府,當場痛哭失聲。
認為國民黨政府已經淪喪到知識份子都不願意追隨的地步。
但胡適追隨國府,我想有部分原因歸於他對於民主主義的推崇,而總相信國民黨追隨著三民主義,總有一天能將民國帶向民權時代,也由於國府稍早舉行的國民大會,使遵奉憲政體制的胡適先生認為國府實為必須追尋的對象。
就這樣胡適先生旅居美國,又在蔣介石的禮遇下回到台灣。
而蔣介石為了拉攏胡適回來,除了給予他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地位-中央研究院院長的位子,同時為他在現今胡適紀念館的地方建了專屬的宅邸。就位於中研院園區內。
這個宅邸顯然並不是富麗堂皇,然而卻也是清幽的另人嚮往。
前方是綠油油的草皮,而胡適先生出門所看到的景色是否依然如此,我不得而知。
【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前草皮。
【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胡適故居。
來訪中研院遇著了假日,紀念館是關閉的。但對於胡適先生的史料到也不用從紀念館裡尋找,畢竟我已研究多時。
於是在中研院園區裡來回穿梭,找尋一些期待看到的影子。
這影子,我想是近代中國思想最偉大的地帶。
曾經是許多著名知識份子待過的環境。
中研院史語所。
【中央研究院】中研院史語所。
中研院史語,所必是近代知識份子的濫觴之一。(另一發源我認為是在北京清華大學)
舊址可詳見南京中央研究院的篇章,當年傅斯年主持史語所的重要根據地。
中研院史語所,在廣州中山大學由廣州軍政府所建立,以致北伐統一時遷至首善之都南京,
共軍南渡,授任台大校長的傅斯年登高一呼,希望當年的史語所同伴們能夠來台就任。
而那位「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陳寅恪先生,卻因為沒被傅斯年五花大綁搬來台灣,而成為台灣近代史上的缺憾。
而台灣史語所裡,李濟先生,董作賓先生的到來,也讓史語所成為中研院遷台最完整的系所。
當年的內閣大庫,殷墟考察,都是絕對著名且極具價值的研究。
如此響亮的中國一代研究機構,如今偏安於台北,恢弘的氣息也慢慢的褪去。
【中央研究院】園區
中研院裡頭建築並不老舊,雖然有一定年紀,但也算是新式建築的樣式,與南京那樣舊時代的中研院模樣有明顯的差別。
但隨著建院的時間漸長,裡頭也可以感受到濃厚且傳統的氣息。
而本日最重要的行程,便是到胡適公園裡,拜訪那位思想界的重要領袖-胡適先生。
胡適公園的門口,就像是一個早期政府機構的大門,無設計感,一種制式的白色鋪陳。
【胡適公園】大門。
胡適先生的墓在高台上,因此要往上走。
在至高點看著台灣最高學術機構,胡適先生或許還保有學術共主的超然地位啊!
【胡適公園】往胡適先生的墓去。
上了樓台,遠遠就看到紀念胡適先生的雕像了。
說到這個雕像,我想和成大是有一點點點的關係的,原因是,這是成大中文系教授-蘇雪林女士所捐贈的。
蘇雪林女士為近代中國五大女作家之一,畢生追求反對左派,反對共產主義的精神。
胡適先生是為五四之威望,是以蘇雪林在《胡適之先生給我兩項最深的印象》中提及,胡適先生得以「完人」稱呼。
是為胡適先生品格學術涵養之高超,無人能駕。
【胡適公園】胡適先生像。
【胡適公園】胡適先生墓。
胡適先生墓就這樣安詳的躺在此地,一旁是用以紀念胡適先生,以白話文所撰之墓誌銘。
花是新的,得以透露胡適先生過世至今,依然是有人來探望的。
上頭一如往常哲人過世的樣貌,蔣介石也贈了題字,但蔣介石日記裡總寫著胡適先生是「可恥之人」而加以謾罵。
他在題字時內心是怎樣百般的複雜呢?
胡適先生是個無神論者,墓園有點基督風味,但又不是,只覺的淡淡的雅致。
或許也只是以中國古禮來祭拜他吧!
【胡適公園】董作賓先生墓。
其實胡適公園內,還葬有另一位哲人,這位是董作賓先生。
董作賓先生,多麼熟悉的人物啊!高中讀到甲骨文時總是會看到他們名字啊!
董作賓,甲骨文四堂之一。是四堂中唯一加入國民政府,隨之遷台的。
在考古研究上為台灣建樹甚多,與李濟先生同為史語所裡研究甲骨的大師。
甲骨文四堂有四-
王觀堂先生:在北伐軍即將抵達北京之際,在頤和園魚藻軒投湖,是以抱著和清朝無可分割的精神。而陳寅恪為其寫下「殉文化說」。
羅雪堂先生:自詡為清朝遺老,最後跟隨溥儀皇帝前往滿州國,與民國自無瓜葛。
郭鼎堂先生:國府遷台後留在北京,成為為了生存出賣靈魂之絕妙例證。寫過多樣力捧毛澤東的語言,是此以為寵幸。
董彥堂先生:便是如今葬於中研院一隅的人物,他的加入也為台灣戰後學術界增添了不少活動力。
董作賓先生的墓看起來不如胡先生那般光鮮亮麗,但也算是有個模樣。
而喜愛考古的董作賓先生,或許也不會如此介意他那些許灰黑的墓園。
董作賓先生與妻子,同葬於此。
【胡適公園】董作賓墓。
作家岳南曾出過一本書,記載著這段知識份子的故事,是為「今後再無大師」。
而今後是否會有大師呢?
我想還是會的,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
因為有這些大師為我國所奠定了這樣的基礎。
所以大師必然還會再有的。
- Jun 14 Thu 2012 23:20
[Homeland] 台北。胡適公園。中研院。尋找哲人蹤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