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大學】西門。
拍攝北京清華西門的時候,因為回頭一拍,不免感覺鏡頭的位置不太正,
不過有一正妹迎面而來,或然有加分的效果。
為了要與北京清華相互輝映,早些日子我也先找了一個例假日,在新竹清華校園造訪了一番。
可見 http://seoulkid.pixnet.net/blog/post/44956647
北京清華,這才是真正的,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當年所徜徉其中的地方啊!
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奮鬥,一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二則非清華大學莫屬。
清華學堂,1909年,以美國退還之庚款,在這舊時的皇家園林-清華園,興建了一所留美預科-清華學堂。
這留美預科誕生了許多知名的近代知識份子,諸如梅貽琦與胡適。
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北伐統一後,1925年,國民黨堅實份子羅志希接手清華校務,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開始了清華大學建立近代中國一代梟雄地位的契機。
檢視較大的地圖
清華大學位於海淀區,緊鄰幾個知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與圓明園,圓明園甚至是在西門出口不遠處可見,
若是北京清大的學生,該是如何幸福可以在課餘之後在這英法聯軍戰火中傾頹的舊園林中徘徊沉思呢?
早晨訪問了頤和園,接著來到清華大學西門,曾經在旅遊介紹中得知要租腳踏車闖進去才不會被警衛攔下,
於是乎,西門對街便是那租腳踏車的小攤,就只得跟他租上一回,反正清華校園頗大,憑雙腳還真不知走到天荒地老。
租完車還很不放心,一再詢問那位腳踏車店的老闆,老闆豪爽的說「放心,被攔下就不算錢,儘管闖過去。」
那時還真是一整個放心了。
但現在回頭想想,警衛該不會和那腳踏車店有什麼商業掛鉤吧?
【北京清華大學】西門內。
清華學堂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更名為清華學校。
然其掌控校務的主要政府為北洋政府。
1925年,有鑑於國學人才之需要,由吳宓教授主持國學研究院之設立。
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研究院,就這樣匯聚了古時,現時,與未來國學菁英穿梭其中。
一時是可以自在地徜徉中國博學之恣肆之海。
校長曹雲祥當時請胡適主持國學研究院,胡適雖是血氣方剛的年少學者,但也知道自己的輩份,
旋即推薦了幾位重量級的人物-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
梁啟超這位維新運動的戰士顯然對這個承載國學的大機構躍躍欲試,最後也留給清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校訓。
而王國維這位留著長辮的大清舊臣也在胡適先生驅車帶領,觀賞了清華園美景後入隊。
至於人稱章瘋子的章太炎,在抵死不接受的情況下,由胡適的愛徒傅斯年為他的推薦了傅在德國的同窗-陳寅恪先生就任。
吳宓先生與陳寅恪也算是哈佛理的舊識,深知這位「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後輩學識不淺。
但曹雲祥認為陳寅恪沒有學歷,要擔任國學研究院支柱實有困難,而在吳宓先生多方努力,陳寅恪在得以就聘。
另一著名之導師為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於是此四位便有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名號。
而後有講師李濟,是往後殷墟考古的重要學者之一,最終歸骨台灣,在中央研究院與台大任職,也有與董作賓白熱化的鬥爭出現。
談談這四位導師之後的際遇。
梁啟超先生,最終當然就已高齡之姿病逝,他的兒子和媳婦-梁思成與林徽音,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建築學者。
王國維先生,誠如在頤和園篇所言,在北伐軍到達之前夕,在昆明湖裡自沉。
趙元任先生,1948年,國府遷台的前一年,不願歸屬共產黨的他,選擇遷往美國任教,後有來台演講,為我國中研院院士之一。
而陳寅恪先生,則是我一直感嘆的遺憾,陳寅恪抗戰時旅居香港,後至昆明任教,國府遷台後教學於嶺南,文革中遭受強大迫害,最終在貧病中過世。
大時代的學人,因為內憂外患,分崩離析。
【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
寫著「清華園」的二校門,建於清末,在文革時代被拖垮,之後才又復建而成,
雖已非原物,但原地修繕,似乎也有古蹟保護的效果。
也誠如我在新竹清華大學文中提到,即使是後人修繕,也是這生生不息的歷史的一部分,
它,儘管不是原物,卻仍然具備歷史長流的意義。
【北京清華大學】禮堂與草皮。
看到這禮堂,不由得想到一位好笑的文人,他在清華裡短暫的悲劇,
1928年,華北易幟,青天白日滿地紅成為中華民國的象徵,國民黨內文人-羅家倫接下了清華校務,
並正式更名「國立清華大學」,在清大裡大刀闊斧的從事教育改革。
然而不過一年,痛恨黨國體制入校園的清大學生們,發起了驅逐羅家倫的行動,
爾後動盪的兩年間,使得清大校長懸浮不定,一直到梅貽琦校長上任,才一舉穩住了清華的校務。
羅家倫離開清大,爾後接下了黨國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務,一舉將中央大學推上國家頂峰,也成就自己的人生頂峰。
而梅貽琦校長接下清大校務後,由西南聯大,一直到新竹清華的原子研究所,奉獻了人生給予這所學校,
過世後也就此葬在新竹清華的梅園。
【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學堂。
這座西式的洋樓,清華學堂,當初的留美預科,那些叱剎百年的風雲學人,
有不少曾經在這座學堂裡學習著,抱著滿腔救國熱血,希望赴美學習列強先進的思想與學問。
【北京清華大學】同方部。
在這溫柔的大草皮旁,還有一座小屋,上同寫著「同方部」。
搜尋了一下wiki的解說,得名來自《禮記》「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
在國共內戰期間,同方部成為支持國民黨的學生團體聚集之所,稱為「同方部派」,
與支持共產黨的「大禮堂派」默默對抗著。
【北京清華大學】民國三十七年校友捐贈。
禮堂前的石碑,透露著國府撤退前中華民國北京清華大學最後的光輝,
這年過後,這些校友們早已處於新的國家,即使同為中國,卻也是截然不同的氣象。
【北京清華大學】聞一多像。
沿著大禮堂前的道路右行,在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石像,是為聞一多先生,
聞一多先生在錢理群《知我者謂我心憂-我的回顧與反思》被稱為是位學者兼戰士的人物,他的行為也受到共黨當局之讚揚。
他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學者,曾在中大,政大,至西南聯大任教。是為愛國心切的學人。
1945年,聞一多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反對獨裁專制的蔣介石政府,1946年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於昆明。
這一暗殺,全民對蔣介石政府的痛恨一舉浮上了台面。
蔣介石知道此事,了解了這個暗殺學人事件的嚴重性,於是槍決了兩名暗殺者,但也為時已晚。
國民黨就此被冠上了法西斯的頭銜,步上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後塵。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稍早,掌控軍統的戴雨農在一場飛機空難中逝世。
而自此,蔣介石政府再也無法掌控特務與情報機構,因而釀成此大禍。
於是,蔣介石在台灣時曾有這麼一說:「戴雨農同志不死,我們今天不會撤退到台灣!」多少也反映了軍情的混亂帶給國府的殺傷力。
提完了血腥的歷史悲劇,也該走向浪漫天真的環結了。
清華雖有流血的歷史,但也保有清末以來皇家園林的那只幽雅。
沿著路途往下走,工字廳與荷塘,我最想在清華大學裡看到的勝景,
就映入眼簾了。
首先得先闡述這美景,「水木清華」的來頭。
水木清華乃乾隆所取,出自清代詩人謝混:
「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此地便有水木清華之風號,也得清華園之名。
水木也因此成為清華密不可分之別名。
【北京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碑。
往前望去,便是一處美麗的荷塘,這也才是真正的荷塘阿!
荷塘的對面有一座人物像,想當然爾是朱自清先生了。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是描述這美麗的水木清華景緻。
這和早先在新竹清華看到的輻射荷塘,還真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啊!
【北京清華大學】荷塘。
這荷塘的正前方,當然就屬工字廳最為人所知了。
這上頭雅致的字體「水木清華」,便是乾隆的題字,這是真正承載京師清華學堂的清大學子們可以享受到的皇家印記。
新竹清華的水木清華,也很難有這般純粹美學的景色,多只能是機能性的大樓和建築罷了。
雖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為也,有大師之謂也。」
在顧及大師之餘,也該注重大樓的美感吧!
【北京清華大學】水木清華。
【北京清華大學】清華一景。
走到後方,多的便是現代化的建築物了,雖說現代化,但美感上也不算太差。
由於之後的景點在近春園,想找位女學生搭訕的同路人便在物理系館前問了兩位女學生,
孰知這兩位女學生完全不知情啊!
如果有人問我成大榕園怎麼走,我當然可以毫不思考的告訴他。
該說這些學生都只會讀書嗎?
【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館
最終也終於找到了近春園,同屬北京皇家園林的一景,
仍是滿布的荷葉,輕心灑脫。
於是這個近代知識份子群聚之林,北京清華大學,就在腳踏車的巡禮中踏過。
看著看著,都因為這校園裡無一非美景的震撼而醉心了......。
【北京清華大學】近春園一景。
- Sep 30 Sun 2012 00:51
[Middle Earth] 北京。清華大學。知識份子風采盡聚的聖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