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590.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

離開奧之院,我回到高野山的主街上面,因為已經過了用餐時間,街道上的餐廳幾乎都關了門,因此我索性找了一家沒有牌的便利商店覓食。
高野山不算是熱鬧的地方,但基本上來來往往的觀光客和遊覽車還是不少。

飽餐一頓後,我把腳步踏上高野山最重要的聖地:金剛峰寺,這個以空海起家的,日本真言宗的總本山。

IMG_3591.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

整個高野山就這樣下著雨,也因此讓整區更有種傳說中聖地的味道。
這個金剛峰寺從大門就特別的壯觀,也許是因為建在山上,與一般京都的寺宇不同,這裏有一種悠然的氣息。

IMG_3592.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

雖然說是這樣,但下雨天的感覺還是挺煩的,畢竟金剛峰寺有些道路是泥土路,大雨讓整個泥土變得潮濕而且積水,景致也有些不是那麼美觀。

IMG_3593.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

這座寺宇最早始於平安時代,也就是日本真言宗的開山之祖:空海,來到此地進行修行,隨後在此建立了寺院。
這裏成了日本佛教的古老聖地之一。

因為空海不只可以說是真言宗,甚至是日本佛教史上都赫赫有名的人物,平安時期,空海與最澄開啟了平安佛教時代,整個日本的平安時代就是佛法最為昌盛,且極樂思想濃厚的時期。京都大量的佛寺都是興建於此時。
也因此,空海所開創的高野山不只成為了真言宗聖地,或是歷史古蹟而有名,更因為它是日本佛教相當重要的據點。

IMG_3594.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畫作。

因為有買了高野山一日券的關係,這個金剛峰寺也有些許的打折,因此也算是一定要來的一個地方。
寺院進入之後可以觀賞的就是它門簾上古老的畫作,那些畫作充滿日本淨土的思想,有種抽離世間的朦朧感。

是說金剛峰寺在空海興建的百年後,因為大火而衰敗,直到白河,鳥羽上皇的平安時代末期,才因皇族再次上山朝聖而漸漸恢復生機。

IMG_3595.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禪園。

因為來到高野山時,我的內心真的是十分焦慮而混亂的,而旅遊這回事,參拜這回事,就是我用來平復心情的一個方式。
當然放遠來看,這趟旅程好像無法解決我在年後隨即到來的憂鬱症狀,但在當下,那樣的撫慰感還是很有幫助的。

IMG_3596.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長廊。

這個長廊讓我印象很深刻,走在這個長廊時,我感覺到像是「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那般安詳且寧靜。
就好像是一盞明燈正在指引我往前,然後我便摸索著,堅定地前進。

IMG_3597.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禪園。

我在後方比較大的禪園待了一陣子,看著上頭的枯山水,想說是否能把內心洗白。
高野山的禪園頗大,前方有一個很大的走廊讓人可以欣賞園林的景色,不過因為下雨的關係,擠在走廊時一直聞到別人腳上的襪子臭味(笑)。

IMG_3598.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禪園。

離開了禪園,整個參觀也差不多要到尾聲了。

IMG_3599.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熱茶招待。

走到後方的休息間,會發現有熱茶招待的地方,在雨天濕冷的山間,來一杯熱茶,感覺相當地溫暖。

IMG_3600.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點心招待。

除了熱茶以外,寺院的工作人員還會附上點心,點心是很類似仙貝,很甜很輕,吃起來有點虛幻感(笑)。

IMG_3601.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休息間。

拿著點心和茶可以來到前方的休息室慢慢享用,一邊欣賞這座古老建築的優雅之處,不過我並沒有在這裡停留太久,儘管我非常喜歡日本寺廟裡頭這樣的紅色地毯,我覺得相當有質感。

IMG_3602.JPG
【高野山】金剛峰寺,古老廚房。

在走往出口方向時,會經過這個古老的廚房,木造的廚房如今當然已不再使用,而整個廚房感受得到過去僧侶們修行時那種被管束的生活。

IMG_3605.JPG
【高野山】市區。

於是我離開了金剛峰寺,走回高野山的市區,下午的市區變得比較冷清,有種與世隔絕的小鎮的感受。

IMG_3606.JPG
【高野山】市區。

不過整個市區的建築都相當小巧,很像日本該有的樣子,小巧的消防局,小巧的透天住宅。

IMG_3607.JPG
【高野山】市區。

於是我走往市區的公車站,準備搭公車回到高野山纜車車站。
也是時候該和高野山說再見了,這個時間出發,抵達和歌山大約是晚上六點左右,算是很剛好的時間。

IMG_3603.JPG
【高野山】烤栗子。

結果受不了誘惑,決定要來體驗第一次在日本吃的烤栗子。
一包小包的五百日圓左右,讓我來嘗試看看跟台灣有什麼不同。

IMG_3604.JPG
【高野山】烤栗子。

外觀上看起來我覺得跟台灣的糖炒栗子不太一樣,日本的栗子比較大顆。
不過吃起來其實都差不多,偶爾也是會吃到味道比較臭的栗子,這點果然身為果實都免不了出現這樣的狀況啊!

於是我邊品嚐烤栗子,邊搭著公車回到高野山車站,從車站轉車到和歌山。
 

arrow
arrow

    吉田玉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